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四处加以改正。(5分) ①我们生活空...

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四处加以改正。(5分)
①我们生活空间的辐射源越来越蔚为壮观,②如果你认定手机辐射有害健康而不使用手机,那也一样逃避不了辐射。③在密集的辐射环境中,你个人手机是微不足道的,④即使你不使用手机打电话,你所受的辐射量也不会低多少,⑤这就跟在烟雾缭绕的吸烟室里戒烟一样,显得毫无意义。⑥除非你有能力关停所有的基站,⑦甚至远离人群,⑧生活在杳无音信的地方。

错误(只填写序号)

改 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第四处:

 

 

 

①“蔚为壮观”使用不当,修改为“越来越多”;②“如果”应改为“即使”;③成分残缺,在“手机”后面加上“的功率”,或“的危害”;④成分赘余,删去“打电话”;⑦分句间为选择关系,“甚至”应改为“或”;⑧“杳无音信”应改为“杳无人烟”。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句意不明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梅兰芳饰演《龙凤呈祥》中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台下的观众有一位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他不相信竟有这样的美男子,甚至用右手掐自己的大腿:我是不是在做梦?

B.著名作家墨林长篇新作《雅曲》近日出版。墨林此次将目光投向“高知”阶层,刻画了高等学府内众高知的“空心人”形象以及“圣洁之地”并不圣洁的“潜规则”。

C.当下文坛抄袭成风,有人一抄成名,因抄发财、进作协,譬如郭敬明。在抄袭如故的情况下,一个天才能成为“抄袭门”的主角,不免让人心生蹊跷。

D.7月2日,第五届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展览中心举办。熙熙攘攘的人群、震耳欲聋的音乐、流光溢彩的电子屏幕营造出的热闹场面,正是中国动漫产业繁荣兴旺的缩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在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势头勃兴、劳动力资源紧张的时期,集团公司适当地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可使工人工作热情水涨船高。

B.初夏的北京,天气状况也变幻莫测,乍暖还寒,五风十雨,给永定河治理工程的建设者带来诸多不便。

C.受教育者不是试验品,如果因为要改革而改革,急功近利地推行新的教改方案,那么教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垮掉的一代”的产生。

D.据报道,2011年10月8日忻州机场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社会上对此反应热烈,媒体更是众说纷纭。有关部门的含糊其辞更使人手足无措,不明就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西栅的梆声    迟子建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⑤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
⑥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⑦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
⑧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地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悦读》2009.4,有删节)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项()(5分)

A.文章首段,作者将乌镇比做一枝莲花,将其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比做张开的花瓣,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B.在作者眼中,西栅是最美,而船娘则更能够体现西栅的风情,最适合摆渡,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西栅名片。

C.“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此句运用了对比与拟人手法。

D.作者在文章第④段,分别写如“金发婴孩”的灯影,写西栅夜阑时的失眠,写“淙淙的流水声” 都是为了突出西栅的静谧。

E.文章最后一段写西栅的绑声,不仅切合文章标题及文章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对
2.文章标题为“西栅的绑声”,作者为何从乌镇开始写起?(6分)
3.联系文本,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栅?作用是什么?(6分)
4.有人说,文章最后的“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应该删去,你同意吗?(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⑴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⑵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骚》)
⑶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⑷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