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病房里发生的事 邹厚龙 吴书记的脚崴了。 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

病房里发生的事

邹厚龙

吴书记的脚崴了。

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洪灾,吴书记在深夜12点接到电话,便驱车赶到村里。

这时,夜色如墨,疾雨如注,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又急又忙,不慎摔进了 一个泥坑,待他从地上爬起来,才发觉左脚一阵剧痛,他咬着牙,瘸着脚,继续坚持。

直到曙光初露,险情排除了,受灾群众安顿妥当,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把鞋子脱下来,发现脚脖子肿得像纺锤。

说明: 6ec8aac122bd4f6e须在此卧床观察几天才行!”吴书记只得住院。同病室里还住着一个脑瘤患者,病魔在凶狠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乡下老头,他痛苦地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凄惨的呻吟声像针尖一样刺耳锥心。吴书记凑近轻轻地问:“老人家,药不管用么,怎么治着还这样呢?”老头摇摇头。“唉,医生说非得动手术,可一趟手术下来费用起码要上万块。”老头哀叹道,“可我没有钱,一块钱也交不起了,家里已为我把过年的猪都卖啦,还欠了一屁股债。”

“哦?那该如何是好呢?”吴书记流露出焦急的神色。

“现在,医生好像都不爱给我用药了,”老头伤心地说,“我只有躺在床上等死啦!” 吴书记双眉紧锁,脸上布满忧虑的神色,随即把兜里所有的钞票都掏出来递给他,老头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大工夫,吴书记受伤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是个好时机呀,想谢恩的,想献媚的,想巴结的,都准备来病房探望一番,借此表示表示。于是,他的病室里开始热闹了。最先来探望他的是毛局长。他提来一袋新鲜水果,同时把几张大票子硬往吴书记的手里塞,但吴书记坚决拒收,搞得毛局长无所适从,十分尴尬。吴书记便说:“这水果我收下啦!”他拿出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了旁边病榻上的老头:“大伯,尝尝吧!”

说明: 6ec8aac122bd4f6e第二天一早,吴书记跛瘸着脚,悄悄溜出了医院,让前来探望他的人全扑了空。但这不要紧,他们都听说了同病房的老头就是他的大伯。他们就是来看吴书记的大伯的。病房里照旧人来人往,老头的病榻边围满了人。当然,来人都不会空手,他们肯定要送病人一份礼金。这使老头更加惶惶不安,他无奈地说:“唉,我不是他大伯,你们弄错啦!” “老人家,您就别装糊涂了。”来人说,“拿着吧,回去只要跟您的侄儿替我美言几句就行啦。”

说明: 6ec8aac122bd4f6e后意味深长地笑道:“哈哈,坏事往往也能办成好事……”

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中“夜色如墨,疾雨如注”的景物描写用了比喻手法,目的只是突出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

B.当吴书记觉得自己的脚伤不重不想住院时,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这表明主治医生工作认真,做事严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外对待。

C.吴书记提前出院,许多来医院看望却扑了个空的人并不失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

D.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如医生的“严肃”,书记的“淡然”、“焦急”、“忧虑”,毛局长的“尴尬”、“热情”,老头的“惶惶不安”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E.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吴书记因脚崴住院,各色人等都对书记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表达对正义的呼唤。文章结尾引入深思。

2.简要分析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

3.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4.对于吴书记“变相收受礼金,帮助乡下老者”这一行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 2.⑵①工作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率先垂范,认真负责。当灾情发生时,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带伤坚持到最后。②关心、帮助普通百姓。当乡下患有脑瘤的老者有困难时,他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③精明而不贪婪。他有意躲避别人的探望,婉拒礼金,进而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每点2 分) 3.(3)①用医院对病重而无钱治疗的乡下老人置之不理与对轻伤的书记格外重视进行对比,揭露了医院忘却了治病救人的天职,而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的现象。②书记住院前后,乡下老者无人问津与受到热情对待并顺利做手术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上阿谀奉承、极尽巴结以图达到目的的不正之风。③吴书记对自己伤势的淡然和对乡下老人的关心进行对比,表现吴书记对百姓的同情与关 心。(每点2分 4.观点二:反对。(2 分)吴书记是一位党的干部。就应该讲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收受礼金”这一不正之风。(2 分)他变相收受礼金,虽然是为了帮助老者,但是客观上助长了“收受礼金”的不正之风。(2 分)这也有损一名领导干部的形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居》)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望月》)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里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成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日:“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成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闻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淡泊恬静。②远量:大量。③不任拜起: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④清蹈衡门:指隐居在家之时。⑤令闻孔昭:美好的名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名冠州里           冠:位居第一                 B.时亮崇修学校           崇:重视

C.有风吹君帽堕落         堕落:脱落                   D.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示:告诉[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

①人无能间,乡里称之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③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嘉虽然少年丧父,但是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友爱,得到了乡里人的称赞;他恬淡且有气量令同辈人敬重。

B.盂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孟嘉。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蟊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因而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3分)

(2)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4分)

(3)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3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 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D.“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