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4.《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6分)

 

1.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2.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博喻(比喻)的修辞手法,“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用比喻来说明梅雨潭绿柔软的状态,少妇皱缬的裙幅与梅雨潭潭水的涟漪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潭水的纯净、鲜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用比喻来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见底的透明。 3.用比较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点,说明只有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 4.《荷塘月色》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的苦闷心情;《绿》则是通过热烈、明快的笔调写出了明丽的景色,来抒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激情。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氓》)

(2)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短歌行》)

(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4)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5)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离骚》)

(6)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僦jiù,租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权:权且、暂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延:拖延

C.多一时之贤                    多:增加

D.以不视疾为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笏撞之折齿                         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当世知名之士       行李之往来

D.乃辅臣例宣借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A、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B、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C、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D、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4分)

译:                                                    

(2)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4分)

译: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4分)

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代典章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秦汉以后的姓氏与先秦的姓与氏有了显著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它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姓氏在秦汉成为一般平民的家族标记,现代中华姓氏大多定形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由此奠定了基础。

姓氏脱离了宗法制度,成为平民出身标记,一般不再有明显的高低贵贱的社会区别,但它作为宗族的标识,很难摆脱宗法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的徽号,人生而得姓,此后人的一生跟族姓荣辱与共。家族荣誉、家族利益在人的心目中有着突出的位置。一人成名,是一族的骄傲;一人犯奸,是一姓的耻辱。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族姓永远摆在第一位。在家族社会,最重的处罚就是族谱除名,将其逐出族姓。被逐出族姓的人,即使死去也回不了祖宗的墓地。

中国古人有虚构家史的习惯。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援。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古代姓氏文化中认圣贤功臣为祖的做法,对家族与社会来说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家族的范围,取得了更多的家族互助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被众多的后世家族共同奉为祖先,这就给本来无甚瓜葛的族姓提供了联宗的机会,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生发。从当代海外华人的寻亲热潮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二是重视远祖的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不要辱没先人,成为一般家族的共同心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攀附圣贤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虚构历史的消极意义。

1.下列对文中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华姓氏定型于秦汉时期,秦汉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的源头。

B.上古时期有姓无氏;秦汉以后的姓氏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

C.姓与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秦汉时期开始合一,便不再有显著的区别了。

D.西周时,“氏”开始大量出现,它在为辨别各宗族支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宗法制开始动摇、分解。

2.“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已不再受宗法制度的姓氏势力的影响。

B.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较之古代宗法制度有一定的进步。

C.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与真正的宗法统治是有区别的。

D.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本质上是“家天下”,但维护统治的并不都是皇族势力。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各种典章制度、族谱家志、宗祠墓地等对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B.中国的姓氏文化对稳定社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促进文化的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C.姓氏是家族的徽号,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是凝聚整个族人的重要力量。

D.中国古人习惯于虚构家史,是为了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B.“她像一所房子,年久失修,长久出租而租不出去;但如我所描述的,还有一点儿动人之处。她的瘦削好像是由她心底产生的一种消耗她的烈火造成的,这烈火从她那可怕的眼睛得到发泄。”这里的“她”是指斯提福兹夫人的女伴达特尔小姐。

C.大卫经过精心安排,巧设陷阱,揭发尤利亚·希普的种种罪行,解除了艾妮斯一家长期为人所摆布的困境。

D.姨婆破产后,面对困境的大卫决心自谋生路,向特拉德尔学习速记的技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