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1分) 绵绵土 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1分)
绵绵土     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
“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 年 10 月 )
1.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 分)
2.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 分)
3.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 分)
4.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答对一点,给1分 2.(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答对一点,给3分 3.母体——绵绵土——故乡。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4.(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题限选4题,8分)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鲍照《拟行难》)
2.                 ,               ,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滕王阁序》)
4.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苟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蝶恋花 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4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
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查看答案

将文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4分)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日: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立礼,所以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罪

C.教之不,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 斧斤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以崇德今已亭亭如

C.今若释元庆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乱世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B.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患生而及于德也/伶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C.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D.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充分强调“学”的重要性。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学习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文学技艺次之。(《论语》)

B.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使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三国演义》)

C.鸳鸯本来是贾母的丫鬟,后来被送给林黛玉。她同这位孤高自傲、动辄爱恼的贵族小姐相处得很好。尤为可贵的是,黛玉去世后,她仍珍重情感,谴责宝玉负情(当然是错怪了宝玉)。(《红楼梦》)

D.鲍赛昂夫人的情夫是葡萄牙最有钱有名的贵族,却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娶了资产阶级小姐洛希斐特,迫使鲍赛昂夫人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高老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