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21分) 雪 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

阅读下面的文章。(21分)

雪 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连加了三个“!”,仿佛真的听到我们杯盏连连地响。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张贺卡。贺卡第一行是“预祝新春快乐”,看到后面缀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来的。

风霜雨雪又一年。

2008130,雪,到处是雪。桥面的雪被碾压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从南京机场接孩子折回苏北,车上长江二桥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桥面拥堵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一会儿,马达声渐少,尾灯渐少。所有的车都停了。

冷!大冷!我想开空调,马达添乱,打不着火了。如果一旦桥通了,我的车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车都会跟着堵,天气预报说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无助,心发凉。

“当、当”,有人敲窗。“可能是电瓶问题,俺‘帮’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车门标有“河南商丘”字样的“大货”司机。我俩把电瓶抬到他的车盖前,他打开手机给我照明,我把电瓶按正负极接到他的电瓶上,他打火为我的电瓶充电。几分钟后,我接好电瓶,一打火,车响了。我心里热乎乎的。电瓶彼此充电,我们叫“帮”。

打开空调,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河南商丘”的电喇叭把我惊醒。车外一阵喧嚣,车动了!

我一打火,问题又来了。任凭我如何加油,车就是动不了。原来车下一块大冰坨打滑,我过不去,两边全是车又改变不了方向。

“什么破车!”“河南商丘”好像生气了,急急跑到我车前,随手将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车轱辘下一扔,我一加油门,车过了。“河南商丘”捡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阵感动。

车并没走多远,差不多只有两个车身的距离,又停了。

所有的车又停了。

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尔会发动一下车。他一定是冻坏了。我心存感激,下车力邀他上我的车。“河南商丘”也没多推辞:“好家伙,还是你车里暖和。”

我双手递过一张名片,“河南商丘”接过名片,冰凉。

我们在说话。“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车冷了打不着火,每过半小时就发动一下车子,只是一小会儿,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说话。

车载电台在播一个天津妇女在桥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没奶吃,妇女冻得不行,打110求助。记者也知道了,跟着上桥就走了8个小时。一路相助,妇女和孩子终于得救。

我和“河南商丘”调侃:早知俺们都抱个孩子上桥就好了。

我说着感激的话:下次要是路过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儿喝酒,我们家乡好朋友相聚,有菜无菜无所谓,萝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来,也激动,望着窗外:这会儿连萝卜干也没有,只有雪花,雪花干。

“来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击,相握。一车笑。

凌晨5点20分。灯大亮,车大鸣。桥通了!“回家喽!”一路欢悦,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拥,而别。

雪灾,一生难遇,雪夜的温情也一生难遇。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5分)

3.“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6分)

4.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采用倒叙的笔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雪夜故事的叙述。 2.(1)特点:到处是雪,桥面到处是冰疙瘩,车辆拥堵滞停,天寒夜黑。(2)写作意图:为下文表现“河南商丘”热情助人的故事埋下伏笔。 3.(1)“河南商丘”是一个淳朴直率、乐观热情、舍己助人的普通汽车司机。①“我”的车打不着火,他主动为“我”的电瓶充电,表现了他的直率热情、乐于助人;②大冰坨阻滞“我”的车前行,“河南商丘”急忙用自己的工作服垫在“我”的车轱辘下,表现了他的舍己助人;③“来二斤雪花干”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的直率乐观。(2)小说刻画“河南商丘”这样一个普通民众形象,意在表现新时期人人互相关爱、真情温暖人心的社会风尚。 4.表现了作者对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灾难面前普通民众的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作者认为真情永远在人们心头。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5)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9分)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                   泉涓涓而始流。

B.上因晚朝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岂得以喜怒专之,                请息交以绝游。

D.上意释然,卒相之。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B.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C.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D.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4分)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

(3) 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D.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