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5分) 挣扎使人悲苦...

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5分)

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史铁生挣扎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        ▲         

                ▲               

 

示例:贝多芬挣扎在孤独的渊谷,但他用音乐作为抗争的云梯,备尝辛酸,终于攀上了永恒的巅峰。(句式2分,有比喻2分,语意连贯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的仿写点有三:一是比喻句;二是把握横线前供仿句的句式特点;三是在符合“内容的吻合性”原则的前提下使语句表达连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定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 赵承 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工作。12日下午2时许,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一起乘坐火车前往最近几天连降暴雪的石家庄,在火车上临时召开现场办公会。抵达石家庄后,温家宝前往火车站候车室看望旅客,并到石太高速公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望滞留人员,察看雪情。针对近期北方地区严重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1月12日10时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神七”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这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取得的。

B.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国家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

C.这个工程通过清除太湖污染严重的底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低“湖泛”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D.很显然,汉武帝对重要国策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西汉王朝国运的盛衰。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百舸/坎坷        古刹/刹那     谄媚/落入陷阱

   B.驽马/箭弩        船棹/泥淖     犄角/掎角之势

   C.诳语/诓骗        愀然/揪揪     不啻/侘傺无聊

   D.书籍/慰藉        贻送/适宜     桑梓/莘莘学子

 

查看答案

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注重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风采。人们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有时也很脆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时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常常有人大喊:“你不了解我。”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代沟”;夫妻之间关系出现了裂痕;朋友之间出现了隔阂;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

     请以“隔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