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注重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风采。人们的情感世界很丰富...

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注重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风采。人们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有时也很脆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时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常常有人大喊:“你不了解我。”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代沟”;夫妻之间关系出现了裂痕;朋友之间出现了隔阂;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

     请以“隔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作文评分标准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一点突出或多点涉及者均可。 ②审题准确,材料鲜活,文体规范的文章视语言表达情况判为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文章赋分上浮;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赋分下浮。   不合题意(明显走题),不超过21分;偏离题意,不超过35分。   内容肤浅、低幼、雷同,不超过45分。   文体不规范,不超过42分。 ③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最高不得超过40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完篇切题,最高分不超过25分;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3分。 ④700字左右,正常评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600字左右,最高不超过45分。500字左右,最高不超过35分。   400字左右,最高不超过25分。300字左右,最高不超过15分。200字以下5~10分。 ⑤确认为抄袭的作文,最高不超过20分。 ⑥错(别)一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书写明显较差的,最多扣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4分)

                                                                              

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4分)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4.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⑶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世传《吕览》(司马迁《报任安书》)

 

(5)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6)        ▲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10分)

鉴赏《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4分)

                                                                              

(2)赏析曲中“染”、“醉”两字的妙处。(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3分)

        译文:                      ▲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3分)

        译文:                      ▲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4分)

        译文: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