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我们要善于正视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把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C.大连政府官员不无自豪地称之为奇迹,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不幸中的万幸,“7·16”漏油事件对大连更像是一场噩梦,任何弹冠相庆的举措都显得浅薄。

D.水价上调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只说亏损,对水价构成始终三缄其口,这让人们大为不满。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25分)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

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 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的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 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E.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6分)

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6分)

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下面的小说(25分)

李延国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6分)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南宋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今南京),作了此词。

1.词的上阕两次写到“叶”,有何妙处。(6分)

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仍频,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明史·蒋瑶列传》有删节)

注:①疋,同“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索取

B. 微瑶,民且重困                  微:微小

C. 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称:称赞

D. 帝幸承天,瑶扈从                幸:宠爱

2.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 (3分)

①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②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

③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④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⑤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  ⑥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

A. 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蒋瑶认为如果其他局都像内府军器局这样让宦官挤占太多名额,军队的财物就会被大量损耗掉,建议皇帝裁剪人手。

B. 明武宗南巡到扬州,宠臣们索求的东西无所不至。蒋瑶坚持抵制,才使当地百姓免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人们很感激他。

C. 宫殿建成后,皇帝设宴宴请大臣,看见蒋瑶被安排坐在宫殿外面,就让皇亲们移到大殿右面来给蒋瑶让地方。

D. 京城频繁大兴土木,蒋瑶建议招募平民充当劳役,并请示停止那些并不紧急的工程,既增补了人力,又节约了开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3分)

                                                                       

(2)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3分)

                                                                      

 (3)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