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2.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清江屯:驻扎

B.突利可汗不于靖虞:预料,准备

C.见官军至,于是大惧奄:奄奄一息

D.靖又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自锁上变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不欲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于是荆轲车而去。

C.卿三千轻骑深入虏庭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至江陵,屯营城下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B.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

C.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

D.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5分)
(2)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吴江两节妇者,农家女也。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岁乙酉,大清兵南下,公卿皆剃发迎降,浸寻及于吴江。文达固以负贩为生,至是从明之一二遗臣起事,荷戈为小卒,战败不屈死。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达往侦之,亦被执,令剃发,不从,遂见杀。是时长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与号泣,备寻其夫尸。会溽暑,尸积城下者累累,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
长既丧其夫,又无舅姑,其兄欲迎之归,谢曰:“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次事其姑甚谨,姑怜而欲嫁之,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讵可失节他适?”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及姑濒死,诀曰:“我死,依尔姊居。 ”既丧,家财归于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 
两人固农家女,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舍旁有隙地,度可容两棺,为生圹以待死。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有一老尼,教两人剃发以从其教。长曰:“不可!妇人之发,奈何与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剃发死,而吾反剃之,何以见吾夫于地下?”岁甲戌,长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时。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两人泣且谢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难,廉耻自爱,何旌之有也?且又无后,将旌之以为谁荣乎?”乡之人卒不能强也。
赞曰:吾尝读《顺治实录》记载,知大兵之初入关也,淄川人孙之獬即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呜呼!彼孙氏之妇女,视许氏二女何如哉?
注释:①浸寻:逐渐。②生圹(kuàng旷):人未死时预先准备好的墓穴。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共3分)

A.长张文达,次适周志达适:出嫁

B.不可以归宁母氏义:道义

C.涕泣被面谢曰被面:掩面

D.请闻于有司,以其门旌:表彰

2.下面各句都能直接表现两节妇“守节”的一项是(  )(共3分)
①亦被执,令剃发,不从,遂见杀。 ②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
③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      ④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
⑤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 ⑥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共3分)

A.作者所描述的许氏两姐妹,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甘愿为自己的丈夫守节的思想,而且也具有继承丈夫的反清之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

B.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堆积在城墙下的尸体都糜烂了,许氏两姐妹最终因无法辨认出各自丈夫的尸体只好返回,她们的哥哥和婆婆都劝她们改嫁。

C.清兵南下的时候,明朝的那些高官都剃发而降;当投降之风逐渐蔓延至吴江的时候,许氏两姐妹以及他们的丈夫都奔赴抗击清兵的前线。

D.许氏两姐妹的丈夫都是由于拒绝剃发,也就是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最终被清军处死;与淄川人孙之獬及其家人的做法相比,他们的气节是值得肯定的。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5分)
(2)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因被诬陷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做。②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③汉文:指汉文帝。
1.本诗首联第二句的关键字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后两联诗句做具体说明,注意分条作答。(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食埃土,饮黄泉,用心一也。有卷天下,举宇内,括四海之意

B.五亩之宅,之以桑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天下之民。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无憾,王道之始也。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请以战(作比喻)(借助)舟楫者术业有专(学习、研究)竿(举起)

B.(登)至尊养生(丧事)死(击退)匈奴君子不齿(表示极端鄙视)

C.负于道路(顶着东西) (招纳)天下之士制其(毛病,缺点)传道业(传授)

D.河内(收成不好,荒年) (继承)故业作《师说》以(留下)之不珍器(吝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