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句默写(共3分) (1)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 ,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

名句默写(共3分)
(1)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2)长太息以掩涕兮,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大行不顾细谨,                     

 

(1)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2)哀民生之多艰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8分)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族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者·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思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又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1.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2分)
(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1分)
(2)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意是什么?(1分)
2.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2分)
3.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思想境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7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

B.徒慕君之高义也慕:仰慕、敬慕

C.蔺相如固止之固:言辞恳切

D.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堂上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

B.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不欲与廉颇争列今君与廉颇同列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分)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分)
4.从蔺相如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个现代文语段,按要求回答小题(9分)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
秋天,到处是红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
生平到过不少名山大川,但在我的脑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笛声……
——《祖国山川颂》(节选)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玛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肖邦故园》(节选)
1.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四季景物的特点,请根据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简要概括各自四季景物特点。(4分)
(1)《祖国山川颂》(2分)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2)《肖邦故园》(2分)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2.“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请结合文中描写的四季景物特点,看看景物是如何与音乐般配的。(3分)
3.下列对这两个文段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祖国山川颂》一文,作者感情饱满充沛,以铺叙和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自由洒脱地描绘祖国秀丽多姿的景色,充分体现了“颂”这种文体的特色。

B.《肖邦故园》一文语言清丽优美,感情真挚绵远。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首首格调铿锵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浓烈具有异国情调的田园风景画。

C.两篇课文描写四季的景致,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描写,这样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D.《肖邦故园》中,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衬托肖邦生时的孤寂,更突出了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悲哀。

 

查看答案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因:趁机)

B.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C.左右欲引相如去(引:拉)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B.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C.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D.项王未有以应(同“已”已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