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共10分) 临 高 台①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②。 才见孤...

诗歌鉴赏:(共10分)

临  高  台①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②。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

②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1.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4分)

答: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6分)

答:                                                                                                                                            

                                                                         

 

1. “常”字表明了诗人常思归却回归不得,“孤”字似写飞鸟之状,而实写诗人自己远离故乡,两个字传达出离人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4分) 2.作者通过“孤鸟”“连山”“清风”“寒色”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色图,(2分)生动地衬托出诗人的哀怨和凄楚。(2分)结尾直抒胸臆的句子更是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16分)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析】
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选自《台湾文学》)

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4分)

答:                                                                                                                                            

                                                                          

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6分)

答:                                                                                                                                            

                                                                          

3.认真阅读文章的结尾,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妙处。(6分)

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豫让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而事智伯                              事:侍奉

B.女为说己者容                            说:“悦”,爱慕。

C.吞声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形状:形体和容貌。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多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变名姓为刑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欲以刺襄子                   斧斤以时入山林

C.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得妻子都认不出他。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饶恕了他,认为他是一位义士。这表现了襄子的胸襟和气度,突出豫让的志行可贵。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完成11—12题(每小题3分,共6分)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①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注释①  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冬烘学究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必须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共目之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时天下承平日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以其无礼于晋 

C.大王来何操?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百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