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史铁生 2017年,你外公尚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史铁生

2017年,你外公尚未成婚,在E州做刑警。他师父,刑警队长老路,正要退休。那年E州出了件大案,简单说吧,恐怖分子要在机场、车站搞一次连环爆炸。警方所知仅止于此,所幸抓获了一名嫌犯——据线人的情报,此人还是主谋之一。欲救万千无辜于危难,务必得从他嘴中掏出更多线索,这任务就交给了路队和你外公。

嫌犯果然顽固,任你千条妙计,他自一言不发。审问多日,师徒俩气得肝疼牙痒,仍无所获。嫌犯倒嚣张起来:“杀了我吧,这是你们唯一能做的。”老路拍案道:“我们能做的还很多!”嫌犯冷笑,继而闭目养神。

师徒俩出了审问室,在天井里抽烟。老路说:“这样下去咱非输不可。”二人抬头仰望,空中仿佛滚过隆隆巨响。老路说:“碰上这号不要命的谁也没辙。”二人低头默想,似已见那血肉横飞的惨景。

突然,老路把烟头一甩,盯住你外公说:“就不敢给他动动刑?”

“虐囚可是犯法的呀,师父!”

天井里半晌无言。谁都明白:审问失败最多算你无能,若动刑,麻烦可就大了,就算上级睁只眼闭只眼,新闻媒体也饶不了你!

外公蹲在角落里,很久,冒出句话:“师父,您说,这小子肯定知情吗?”

师父就笑:“你是想,这两难局面会不会还给咱留着个缺口?”

天井里一无声息。谁都明白:真正的麻烦并不在媒体,而在良心——一边是法纪严明而置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一边是知法犯法却有望拯救万千无辜于危难。

半天,外公又说:“师父,您说上面这情报……准吗?”

师父又笑:“你不过是把缺口换了个部位。”

外公还要说什么,老路打断他:“甭说啦,老弟,有缺口还怕没部位吗?比如,动刑就一定能奏效?违法,就不能不走漏风声?唉!早年我有个老同事,也碰上这么个局面,左右无路,便一枪把缺口开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天上云飞风走,七月天,天井里竟冷得人发抖,可是那老同事的灵魂留连未去?老路的神情渐趋坚忍,焦灼的目光却平缓了许多。

他站起身,拍拍你外公的肩膀:“老弟,找个好人结婚吧。别的事交给我。”

“师父,您想干吗?!”

“不干吗,今晚先去睡个好觉。”

第二天外公一上班就听说,昨夜,那个顽固的家伙终于开口了。外公顿觉不妙,忙去找他师父。老路已被停职。上级的好意,让你外公去拘捕路队。师父仍然坐在那个天井里,据说自审问结束后他就没动过地方。见你外公来了,他伸出双手。外公不忍,流泪道:“师父,您的良心是完整的,可我算什么?”师父说:“老弟,甭瞎想。要是不给我判了,咱这事就还算不上完整……”

(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

 

1.面对路队及我外公的审问,嫌犯表现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老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多处暗示了老路的选择,请举两例说明。

3.老路心目中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小说的结局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1.【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⑴嫌犯表现顽固、嚣张(1分)。⑵这样写突出了审问工作的艰难,(1分)为下文路队在审问没有结果的情况下选择刑讯逼供的审问方法埋下伏笔。 2.【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①老路是一个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敢于冲破原则,勇于牺牲和承担责任的老刑警。 ②A.“老路的神情渐趋坚忍,焦灼的目光却平缓了许多。”这一处的神态描写,暗示了老路内心已作好了选择。 B.“老弟,找个好人结婚吧。别的事交给我。”这一处语言描写,说明老路选择独立承担起审讯任务。 C.老路给外公讲起早年的老同事的故事,目的是阻止外公采用刑讯逼供的审问方法,而准备独自承担。(举例1分,分析1分,举两例即可) 3.【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参考答案】老路心中的完整是:为了拯救千万无辜于危难,明知自己的选择将会受到处罚,牺牲自己的前程,也要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触犯了法规、原则,就要安然接受处罚,维护着法规、原则的公平性。 这样的结局是一种遗憾,它告诉人们在追求人生完整的过程中是需要牺牲的,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原则、法规面前需要有冲破的胆量和勇气,完整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作为一种立场,这个历史判断从来没有改变过。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讲得下来吗?在南京大屠杀这个特定的事件中,这两个话题,只有“为刀俎”者才可以讲,“为鱼肉”者是没资格讲的。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4期,有删改)

以下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D.日本的“五不”态度,只对他们自己重要,对我们不重要,我们不必想,宽容地接受就行了。

E.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

2.下列属于《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的一项是                    (3分)

A.影片再现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的历史,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痛心。

B.影片有两项“突破”,其中一项是“反战”,以引起人们反思我们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

C.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D.影片设置了一个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却能“人性觉醒”的日本兵。

3.根据文意,“加害者和受害者” 所应记取的教训有什么不同?(4分)

4.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做到即使侵略者“来了也不怕”?(4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2)后值倾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峰峦如聚,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李太白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五好剑术,徧诸侯             得罪

B.笔参造化,学天人               学问

C.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拒       接见

D.未下车,即荀慈明               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何令人景慕           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

B. 岂不有周公之风       愿君侯不富贵而骄之

C. 皆欲收名定价君侯     安敢不尽君侯哉

D. 一登龙门,声誉十倍   积成卷轴,欲尘秽视听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白“充满自信”的一组是                     (3分)

①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②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③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④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⑤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      ⑥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A.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提醒韩荆州不要因自己富贵就蔑视地位低微的人,他们人数很多,其中一定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

B.李白十五岁流落楚汉时爱好剑术,冒犯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写了许多文章,又与很多卿相显贵有矛盾。

C.李白认为韩荆州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作品一经他的品评认可,自己就可以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

D.韩荆州对各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非常感动。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com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

②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说实在的,我没太看过国外的童话书,也不太看文学书。                                  

            ,这根本就是我胡乱编造的书,他们还都点头,说:“我也看过,我也看过。”         

①我有一次参加作家大会,问其他作家在看什么,他们老说一些根本没听过的书,轮到我说的时候,我就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

②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参加作家的聚会了

③我觉得真正的作家就不能看别人写的文章,因为文学创作就是把你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共享

④别人写的是别人的生活,你一看到就不由自主地模仿,到你这儿就成二手货了

⑤当作家的看生活就行了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