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面表格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 A | B | C | D |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 10 | 10 | 5 | 5 |
无菌水 | 0 | 0 | 5 | 5 |
活化酵母菌液/mL | 0.1 | 0.1 | 0.1 | 0.1 |
温度(℃) | 15 | 25 | 15 | 25 |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____(用下列字母和箭头表示),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___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_______后再计数。
(5)如图为根据该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④分别对应装置编号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结果。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面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正常人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某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花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花色由A、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植物种群中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若红色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花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下图。
①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_____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____________,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③由图可知,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的合成____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控制该植株花色的性状。
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l中的CD段。
(3)图2中甲细胞中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_________有条染色单体。
(4)图2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_。
下图实验装置是用来探究消毒过的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呼吸方式(假设葡萄糖为种子细胞呼吸过程中的唯一底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装置甲中,清水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后,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不动,则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若实验后,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右移,则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在a—d中选择填空)
a.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 d.有氧呼也和无氧呼吸都不存在
(3)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应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然而全球变暖正让这个天堂岛国面临着“失乐园”的危机。该国总统表示,政府每年将拿出部分旅游收入用来购买新国土。这一现象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
A. 沙尘暴已侵蚀海洋 B. 酸雨已使人无法在陆地生存
C. 减少C02排放已刻不容缓 D. 淡水资源面临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