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 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A. 一个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反射所需时间越短
B. 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占1/3
B. 图中⑥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淋巴
C.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D. ②④⑤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02、血红蛋白 B. 参与有氧呼吸的酶、H20
C. Ca2+、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Na+、葡萄糖
融合PCR技术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将不同来源的扩增片段连接起来的方法,其过程如下图1所示。下图2是中间载体1和中间载体2(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成)构建成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示意图(限制酶酶切位点标注于载体外侧),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通过与叶绿体基因的同源重组,将目的基因整合于叶绿体DNA上的特定位点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第一阶段中PCR至少进行____________次循环,才能获得双链等长的DNA,第二阶段中引物2与引物3部分碱基的____________关系使得两DNA能成功“搭桥”连接起来。
(2)若通过融合PCR技术将启动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终止子拼接起来,需要设计__________种引物,其中能够起着“搭桥”作用的引物有__________种。
(3)图2中需使用_________________(填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两中间载体构建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途中定点整合表达载体上未标出的结构是__________。
(4)叶绿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中____________(填基因)能使目的基因准确插入叶绿体DNA上的特定位点上。与利用农杆菌转化法相比,利用定点整合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中的优点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