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首先做了半分解和未分解两种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将每种叶片与土壤混合均匀后置于两个盆中,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树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据表分析,蚯蚓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分解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杨树的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试题分析: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的数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下图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活化G蛋白,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请回答:

(1)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G蛋白偶联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

(2)图中过程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________作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

(3)寒冷刺激时,图中的生物学效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________。在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中,信号转换的一般方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油菜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1)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____性,甲、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2)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F2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让实验二F2中黄色种子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能否出现黑色种子?_______ 如果能出现,比例为_______。  

(4)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

(1)CO2传感器是近年用于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好器材。下图甲是在光照适宜、温度恒定,装置为密闭容器的条件下,测量1 h内该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图中AB段CO2浓度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B点时,叶绿体基质中________________会积累。装置中绿色植物前30 min真正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μL·L1 CO2·min1

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乙A所示,其中CO2缓冲液可以吸收或提供CO2,保证小室中CO2恒定)。

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乙B所示曲线,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装置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间是________

如果要测定该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怎样利用该装置设计实验?在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1小时,保持温度恒定。观察并记录________速率。

 

查看答案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用8%的盐酸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B. 《观察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可以用低倍镜观察原生质层和液泡大小

C. 《三大有机物的鉴定实验》还原性糖类和脂肪的鉴定原理相同,都是用显微观察法

D. 在《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可用95%的冷酒精析出含少量杂质的DNA

 

查看答案

下图为细胞膜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中的结构的排列式不同

B. 神经细胞去极化时Na+通过进入细胞,且不需要ATP

C. 氧气进入细胞可用 b表示,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D. 包裹大分子药物,定向送入靶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