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

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K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均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图乙CD,EF段均可发生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不均等分裂

C图甲中左图细胞对应图乙的AB段的某一时期

D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K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和细胞板都可出现在CD段

 

B 【解析】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A和a,而右图中相应基因都为a,所以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上的A和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图乙CD,EF段可以分别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均可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B错误;图甲处于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图乙的DE段,C错误;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数目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都可出现在CD段,而细胞板出现在EF段,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表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不同点 母细胞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次,有丝分裂间期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两次 同源染色体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不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子细胞的数目 2个 雄性4个,磁性为(1+3)个 子细胞的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精细胞或卵细胞) 最终产生子细胞染色体数 与亲代细胞相同 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子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组成 几乎相同 不一定相同(基因重组形成多种配子) 子细胞中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及DNA数量的变化 相同点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出现纺锤体,均有子细胞产生,均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意义 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特性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BrdU5—嗅尿嘧啶脱氧核苷能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染色,在染色单体中,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着色深;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

B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着色均一样

C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

D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或2条链含有BrdU

 

查看答案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醋酸杆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查看答案

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肽链,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新生的4条肽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氧原子数目共减少1

B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C肽键数目共减少了8个

D如果新生的4条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上

 

查看答案

以下有关实验操作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通过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来检验酵母细菌细胞呼吸时CO2的产生

B.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使用70%的乙醇来提取色素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依次为: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D. 甘蔗组织中含糖量高,且颜色接近于白色,故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查看答案

下列是四幅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氧气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

B乙图中如果再提高CO2浓度,则b点一定上移

C丙图中,温度为t4℃时,植物净光合作用最大

D丁图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e代表类胡萝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