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白细胞介素—2(IL—2),在人体中是由免疫...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白细胞介素—2IL—2,在人体中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作用。传统生产方法成本高、产量低,获得的IL—2在体外不易保存。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基因工程生产IL—2,过程是:

①从健康人体外周静脉血分离能合成IL—2的免疫细胞,从中提取_______________,经逆转录获取目的基因,此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

②用限制酶处理载体和目的基因后,用DNA链接酶处理,形成重组载体,该载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该步骤是基因操作的核心,称为_____________。

③若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是用Ca2+处理,使其成为_____________,再在一定温度下完成转化。

④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经进一步处理获得产物,进行产物鉴定时可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

2利用蛋白质工程对IL—2进行改造,基本途径是:

预期蛋白质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利用细胞工程生产IL—2,思路是:

将相应免疫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筛选出______细胞,经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IL—2。

 

(1)①mRNA(1分)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1分) ②环状DNA(1分)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③感受态细胞 ④抗原—抗体杂交 (2)设计预期蛋白质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3)能产生IL—2的杂交瘤 【解析】(1)①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过程采用的是逆转录,则从能合成IL—2的免疫细胞中提取IL—2的mRNA。逆转录过程需要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②基因工程所有的载体通常是质粒,质粒是环状DNA。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③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④处理后获得的产物是白细胞介素—2(IL—2),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采用的是抗原—抗体杂交。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细胞工程生产IL—2采用的方法是单克隆抗体。思路是:将相应免疫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IL—2的杂交瘤细胞,经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IL—2。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名师点睛】解答第(1)的关键是熟悉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①获取目的基因、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本题(1)考查的内容涉及上述的四个步骤。解答(2)的关键是熟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明确知道蛋白质工程是中心法则的逆推。解答(3)的关键是熟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本题的考查内容较广,涉及到《现代生物技术实践》的前2个专题,这两个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应给予重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如图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对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___________,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从培养基的功能上看,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若在培养皿的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则培养皿中长出的菌落颜色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3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___结构上,而与生长、繁殖和遗传有关的基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中。

4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

2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相关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代表生产者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代表消费者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丙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在AB时间段内,甲每年增加75%,并接近呈“J”型增长,假设最初数量为3000,则20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20=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结果

3若甲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为71×109KJ,则从理论上讲,丙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4图中C处甲数量开始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了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图中,图I表示由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图II是图I中丁部位的放大图。图III表示神经元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电位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神经元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2II中A测量的电位是_______________,与图III中_______________点的电位对应,其产生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若抑制甲神经元膜的Ca2+通道,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如图III所示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研究者选取西葫芦幼苗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图甲为幼苗细胞内某些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能产生[H]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点时叶肉细胞中O2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此时图甲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正在进行。

3据图乙分析,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____________℃。

4图乙中,限制AB段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_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5研究者分别用12%的氧气和22%的氧气对两组幼苗的根系进行持续供氧。较长一段时间后,测得用12%的氧气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另一组,原因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