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即行规定:除官方印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三种“真道书”...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即行规定:除官方印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三种“真道书”外,“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扫清西学传入中国的障碍 B.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C.推行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 D.赢得辖区士人的广泛支持

 

B 【解析】 太平天国建都后大肆销毁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书籍,只准刊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真道书”明显是为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是为了将西学引入中国,排除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也并非是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做法明显不会赢得辖区士人的广泛支持,排除D。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 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查看答案

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查看答案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黄老之学趋向消亡 B.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

C.儒学受到高度重视 D.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

 

查看答案

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

材料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②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