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1)原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解析】 第(1)问,原因,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意义,材料二“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因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2)问,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材料二“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容易形成军阀势力;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比较严重的史实,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11月7日,爱因斯坦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在此之前,他基本上过着一种平静的、很少受到社会公众搅扰的生活。现在,他很快将见识到20世纪除科研和技术之外的另一种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力量——大众传媒。一向以矜持克制和客观冷静的绅士风度闻名于世的伦敦《泰晤士报》编辑部却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报道了“科学中的革命”。报道所援引的消息——五个月之前进行的一次天文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在四年前建立的“宇宙新理论”,这个11月早晨的报道点燃了连锁反应的导火索。尽管如此,无论在11月7日还是在随后的日子里,柏林都没有拿它当一回事。德国首都的老百姓所关心的是另外一些事情。多数人正在忍饥挨饿,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紧缺状态。

——摘编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英国伦敦和德国柏林的媒体对爱因斯坦及其理论报道的态度,你更侧重于哪种态度?请选择其中一种态度,并结合所学,按以下要求作答。

①选择英国伦敦的态度,从爱因斯坦理论及其贡献的角度,用一段话解释其态度的成因。

②选择德国柏林的态度,结合相关史实,阐释其态度形成的社会环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查看答案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A.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B.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

C.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

 

查看答案

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 继续战争的政策

C. 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 通过了《和平法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