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示例1论题:留学教育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阐述: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是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与传统思想的灌输。20世纪初,留学成为国家政策;政府鼓励并奖励留学;日本成为留学主要目的地;留学人数增多;学习内容为清政府改革服务,且多为速成。 结论: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留学教育特点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危机与变革。 示例2论题:时代背景影响留学教育。 阐述:出于了解外域和对外交往与交涉的需要,洋务派官员开始考虑派人员赴海外留学,尤其是清政府在国内兴起的以兴办近代工业和近代海军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需要一大批留学西方懂得西方技术的人才,这些原因最终推动了清政府有组织地派人员赴欧美留学。近代中国赴日本留学兴起于19世纪末,尤以20世纪初为甚。这是因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中国学习日本热潮的兴起;“清末新政”需要大量人才;日本留学费用低;中日两国距离较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结论:近代中国以欧美和日本为目的地的留学都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但在时代背景和具体动因上有所不同。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出观点,然后在依据事实加以论证,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述的是不同时期中国派遣留学生的情况,经历了从留学英美到留学日本的转变,该转变的发生于中国国内形势紧密相连,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由此可以提炼出观点,即留学教育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或者时代背景影响留学教育。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编自(法)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系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下》

(1)归纳材料一、二中君臣观的共通之处。分析这两种君臣观本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中的君民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君民观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摘编自(意)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1)材料一中的两幅面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它们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查看答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然提高教育的质量,不仅仅在智育方面是如此,在德育、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劳心与劳力分离的教育方针,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反映了

A.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教育大革命 D.义务教育的普及

 

查看答案

“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该诗叙述的事件是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背面

 

查看答案

“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