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有何认识?

 

(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认识: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如:“世界观”的变化是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中“天朝抚有四海”“无所不有”和材料中“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中“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归纳出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再结合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的出现,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史实来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转变从材料中“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和“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的信息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第二小问联系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实践的史实来分析,可概括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认识可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变化的原因和背景、变化的特点、变化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

(2)指出材料一、二中孔子学说遭受冷遇而董仲舒思想受重视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 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查看答案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D.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查看答案

“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民主主义论》

 

查看答案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