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1949年末至1952年8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相继建立,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扩大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行动。美国追求的基本目标是阻遏苏联集团战争潜力的增长、加剧苏联集团内部政治经济关系的紧张化,而“对共产党中国的贸易管制,不仅要阻碍其战争潜力的增长,而且还要阻碍其工业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决定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继续维持现行对中国和朝鲜的管制水平。其次,将技术转让更加明确地纳入东西方贸易管制的范畴。1954年和1958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相继两次调整国际管制清单,将对西方军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物资增补进来,而将那些美国和西欧国家认为在军事方面再没有发展前途的物资,或者是苏联已经具备同等研制能力的物资删除出去,196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了“行政例外程序”,其中规定,巴黎统筹委员会各成员国有权自行确定“例外程序”出口的物品种类,无须事前获得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批准,事后向巴黎统筹委员会申报备案。

崔丕《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运政策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禁运政策的影响。

 

 

(1)目的:企图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特点:由美国发起后扩大为西方共同行动;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不断调整;禁运不但涉及苏联还涉及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既禁运能源设备,还实行关键科技的管制和封锁。 (2)影响:恶化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环境;充分展露了美国霸权主义野心;加剧了冷战和两极对峙格局;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联系的加强。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1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目的在于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第二问,据材料“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扩大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行动”、“1954年和1958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相继两次调整国际管制清单,”、“决定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继续维持现行对中国和朝鲜的管制水平”、“将技术转让更加明确地纳入东西方贸易管制的范畴”、“将对西方军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物资增补进来”加以归纳概括。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发展,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及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周,国指的是天子赐给诸侯的封地;到春秋战国时代,国指的群雄争霸的列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王朝。……但到了近代,近代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只知家族,不知国家,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了建立近代国家,首先必须“去家化”,批判家族主义,将国家从宗法伦理中剥离,使其获得独立性。到五四时代,家族谱普遍被视为专制主义之渊薮建立民主共和,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国家”的概念。(要求:写明论题,古今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查看答案

1968年3月,美国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流失了14亿美元的黄金。美国已无法继续维持统一的美元黄金官价,被迫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时的黄金官价(即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但必须经美国政府同意;另一种则是根据供求关系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表明

A. 黄金双价制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

B. 美元变相贬值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无法继续维持

D. 美国失去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查看答案

学者德•弗雷斯曾指出: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 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 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