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主要:工业革命。 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 (3)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4)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可从工业革命方面回答主要原因即可。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从对中国既带来灾难和又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方面回答美国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紧扣设问要求“全球经济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回答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即可。 (3)根据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概括主要理念即可。 (4)关于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推动、材料二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查看答案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 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 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 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大概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B. 确立了美国全球领导地位

C. 有利于消除各国贸易壁垒    D. 建立了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正确顺序是

A.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查看答案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