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1)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不同特点 ①冷战前本质上为军事性质,不直接介入政治进程。 ②冷战后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 原因 ①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②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人道主义危机增多。 (2)在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①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中国更深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③中国对联合国及其维和行动认识的转变; ④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力量的参与等。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的不同能在材料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冷战前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冷战后的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等就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2)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新时期中国外交是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更需要深融入国际社会等多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要求:

中英重大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查看答案

20世纪以前的历史著作每当论及美国,都赋予赞歌般的评价,历史研究者们相信宪法是美国全民的杰作和天才创造;20世纪初,历史学家认为关于召开制宪会议的提议,并未经过直接或间接的人民表决,大量没有财产的人民始终未曾参与制宪的工作。据此可知

A. 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B. 多角度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C. 美国宪法本身具有多样性

D. 刻意追求历史结论而进行创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