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唐代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

阅读下列材料:

唐代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回答:

(1)诗中“太宗”指谁?这句话评价的是哪一种制度。

(2)太宗实施“长策”的做法是什么?

(3)太宗“长策”的影响有哪些?

 

(1)唐太宗、科举制 (2)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3)影响:①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形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⑤忽视实用性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阻碍了社会进步。 【解析】 (1)唐朝的太宗皇帝是李世民。由材料“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意思是掌管图书的四部新添文化人员,埋头苦学若干年都到了中老年,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2) 唐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据题意, 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 (3)科举制度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上读书成风,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还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如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的繁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族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

—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  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

—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和诸侯承担的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代分封制实行的意义。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帝王不断调整相权,其主要原因是

A. 防范宰相专权

B.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 宰相才干不足

D. 防止丞相懒政

 

查看答案

汉武帝将一些侍从天子的宾客委以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然后再将决策结果让丞相去执行。此做法

A. 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增强了政府执政能力

 

查看答案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其中出现了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等。这表明科举制

A. 有效巩固了政权

B. 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C.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查看答案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 消除了决策部门分歧

C.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目的在于制约皇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