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 适应皇权的需要

B. 倡导重德修身

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维护纲常名教

 

B 【解析】 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查看答案

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D.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指出上述前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概括材料三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主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2)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