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 证道四句诗》,这四句话概括了下列哪一思想家的基本观念?(   )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D 【解析】 试题材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致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在穷理的手段上强调致良知,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个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地奉献了出来那么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这个条件就都是一样的而反过来一切够享有的条件对于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没有人有任何兴趣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了。”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社会契约思想             B.天赋人权思想

C.人民主权思想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查看答案

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 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查看答案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