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D 【解析】 试题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当如何改善风俗?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查看答案

(题文)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查看答案

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主要表现为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挑战宋明理学

D. 弘扬唯物思想

 

查看答案

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 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