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1035—1095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1035—1095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晚年撰写了《梦溪笔谈》,基本上反映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沈括是我国提倡阴历最早的一人。他主张改革过去以月圆定月的陈法,改以二十四节气分月。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一天的刺度“不及百刻”的重要结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这三种观测天文的仪器。创造了“隙积木”即二级等差级数求总和的算法,发明了“会圆术”。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光线通过小孔,与焦点形成“光束”的光学原理。此外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研究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

 

(1)特点:具有创新性;涉及方面广泛;古代科学经验的总结。 (2)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努力;重视观察和实验。 【解析】 (1)本题考查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更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特点。 (2)本题考查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特点出现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沈括自身因素:自身努力、本人重视观察和实验;外部因素: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发达、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思考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活动。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摘编自王德泰、强文学《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并加以说明(要求: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启蒙的思想内涵也不断深化,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在这个不断深入的启蒙过程中,“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学传统则危殆日深。

事实上,在近世中国的启蒙三部曲中,由于受被动窘迫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上出现了与西方启蒙历程完全相反的“时序倒置”现象,即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精神变革,而不是像西方启蒙历程那样由精神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由于未能将精神文化的自我更新确立为制度变革和器物变革的前提与根基,因此一百多年来启蒙的结果只是导致了器物层面的片面发展。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世中国文化启蒙。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