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并加以说明(要求: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示例1: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说明:1688“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扰乱英国政局稳定的王权与议会对抗的难题得以解决,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示例2: 原因: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说明:英国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不仅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也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示例3: 原因: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说明:英国对殖民地进行商业贸易,掠夺资本;进行黑奴贸易,积累资本。 示例4: 原因:推行海外扩张政策,进行殖民争霸战争。 说明: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最终打败法国,获取了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海外市场和资源,促进了英国崛起。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崛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注重资本原始积累、推行海外扩张政策,进行殖民争霸战争等原因;然后根据补充的原因的相关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军事等相关的史实来进行说明,注意史实和观点的统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启蒙的思想内涵也不断深化,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在这个不断深入的启蒙过程中,“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学传统则危殆日深。

事实上,在近世中国的启蒙三部曲中,由于受被动窘迫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上出现了与西方启蒙历程完全相反的“时序倒置”现象,即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精神变革,而不是像西方启蒙历程那样由精神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由于未能将精神文化的自我更新确立为制度变革和器物变革的前提与根基,因此一百多年来启蒙的结果只是导致了器物层面的片面发展。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世中国文化启蒙。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查看答案

(题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 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B.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 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D. 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查看答案

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 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C. 殖民主义势力抬头

D.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查看答案

(加试题)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

B.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C. 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

D. 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