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启蒙的思想内涵也不断深化,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在这个不断深入的启蒙过程中,“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学传统则危殆日深。

事实上,在近世中国的启蒙三部曲中,由于受被动窘迫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上出现了与西方启蒙历程完全相反的“时序倒置”现象,即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精神变革,而不是像西方启蒙历程那样由精神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由于未能将精神文化的自我更新确立为制度变革和器物变革的前提与根基,因此一百多年来启蒙的结果只是导致了器物层面的片面发展。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世中国文化启蒙。

 

 

(1)特点:循序渐进;西化倾向愈趋明显;“时序倒置”凸显。 (2)简评:是民族危机和西学传入的产物;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促进了器物层面的发展;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启蒙存在不足。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与西方启蒙历程完全相反的‘时序倒置’现象”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特点。 (2)本题考查对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根据材料“受被动窘迫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所影响”、“一百多年来启蒙的结果只是导致了器物层面的片面发展”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进步性:其是民族危机和西学传入的产物、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冲击、对器物层面发展的促进;局限性:只学技术,但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不足角度思考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查看答案

(题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 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B.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 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D. 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查看答案

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 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C. 殖民主义势力抬头

D.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查看答案

(加试题)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

B.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C. 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

D. 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单位:%)。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世界各国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

C.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D. 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