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 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 阐释: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 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1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 ①器物层面——洋务运动 ②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 示例三: 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 阐释: 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②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③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④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 (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学东渐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抗日战胜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另外也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角度概括论题,阐述过程,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1928年,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

材料二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贸易得以复苏的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下图是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国际联运列车——中欧班列线路图。据图可知,中欧班列的开通

A. 由独联体的建立直接促成

B.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

D. 有力地促进了欧盟的建立

 

查看答案

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A. 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 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 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 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

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 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 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 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