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A.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 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 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 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C 【解析】据材料“中原地区……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初年北方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烟萧条,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不是唐朝初年,故A项错误;唐朝之前北方地区已经得到有效开发,故B项错误;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不是由于人烟稀少,故D项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 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 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 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查看答案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查看答案

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A. 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

B. 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 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D. 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查看答案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中国农业的独立发展

D. 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查看答案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