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中国...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中国农业的独立发展

D. 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是铁犁牛耕,该图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B项正确。图示信息是铁犁牛耕,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无直接联系,排除A。不能通过图示信息铁犁牛耕,推断中国农业独立发展,且C项说法错误,排除。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延续两千多年,无法体现生产工具不断创新,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查看答案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 古代官营手工业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7岁时始学习《左传》,“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他用一截圆木做“警枕”。“警枕”一滚动,他便起床,开始读书。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中可见,他用的稿纸竟是废纸。庆历年间,权知韦城县事,行政一年多就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此期间,他还利用政务之暇读书,写出历史论文数十篇。自此以后,他更加热爱史学,集中精力研究历史,意图从中探索历代统治者的治国得失之道。

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撰成《资治通鉴》。其编撰过程,第一步是从浩瀚的史料中选取排比材料为“丛目”,对“丛目”要求史料齐备,时间清楚。第二步是编写“长编”,是把写丛目时编排的资料全部检出,考证异同,去伪存真之后,进行综合归纳,整理成篇。最后是删改定稿,由他自己负责,在“长编”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削冗,修辞润色,最后总其大成,完成定稿。这三个步骤,是他对历史编纂学的创造性贡献。《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毕生心血的结晶。

—摘编自舒大刚主编《中国历代大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特点。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等《越南战争的轻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腐败高发期。这种腐败,可以看作是“体制腐败”与“经济腐败”的混合体。“政党分赃制”下官员选任方式及其相伴而生的政治腐败,曾被舆论和公众所容忍和接受。1881年,当加菲尔德总统被求职未成的共和党人吉托枪击身亡的时候,舆论和公众才开始对政府腐败进行鞭挞。1883年,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其主要条款包括: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同时又规定:在联邦政府内建立主管文官事务的文官委员会。

—摘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腐败严重的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彭德尔顿法》颁布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