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7岁时始学习《左传》,“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他用一截圆木做“警枕”。“警枕”一滚动,他便起床,开始读书。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中可见,他用的稿纸竟是废纸。庆历年间,权知韦城县事,行政一年多就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此期间,他还利用政务之暇读书,写出历史论文数十篇。自此以后,他更加热爱史学,集中精力研究历史,意图从中探索历代统治者的治国得失之道。

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撰成《资治通鉴》。其编撰过程,第一步是从浩瀚的史料中选取排比材料为“丛目”,对“丛目”要求史料齐备,时间清楚。第二步是编写“长编”,是把写丛目时编排的资料全部检出,考证异同,去伪存真之后,进行综合归纳,整理成篇。最后是删改定稿,由他自己负责,在“长编”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削冗,修辞润色,最后总其大成,完成定稿。这三个步骤,是他对历史编纂学的创造性贡献。《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毕生心血的结晶。

—摘编自舒大刚主编《中国历代大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特点。

 

(1)品质:①惜时如金,认真刻苦。②崇尚节俭。③认真工作,勤政爱民。④认真钻研,勇于创新。 (2)特点:①意在探索治国之道。②集体修史,司马光总裁。③创新了史学体裁。④创新了史学编纂方法。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利用政务之暇读书”归纳出惜时如金,认真刻苦,依据“用的稿纸竟是废纸”归纳出崇尚节俭;依据“政声赫然,民称之”得出认真工作,勤政爱民,依据“删繁削冗,修辞润色,最后总其大成,完成定稿”归纳出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答案。 (2)依据材料“从中探索历代统治者的治国得失之道”归纳出意在探索治国之道,依据材料“修辞润色,最后总其大成,完成定稿”归纳出集体修史,司马光总裁;依据材料“对历史编纂学的创造性贡献”归纳出创新了史学体裁以及史学编纂方法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等《越南战争的轻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腐败高发期。这种腐败,可以看作是“体制腐败”与“经济腐败”的混合体。“政党分赃制”下官员选任方式及其相伴而生的政治腐败,曾被舆论和公众所容忍和接受。1881年,当加菲尔德总统被求职未成的共和党人吉托枪击身亡的时候,舆论和公众才开始对政府腐败进行鞭挞。1883年,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其主要条款包括: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同时又规定:在联邦政府内建立主管文官事务的文官委员会。

—摘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腐败严重的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彭德尔顿法》颁布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到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的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费孝通《乡土中国》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负起绝对的责任。对西方人而言,倘若不能理解“自由意志”问题,就难以理解构成西方近代社会的平等、权利、尊严、责任这些概念之价值来源。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来自于对基督教神权的反思批判,而这种批判的力量一方面来自于古希腊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来源于基督教信仰中对“自由意志”的内涵和精神的阐发。

《易经》强调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它的中心思想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强调人应该认识宇宙人生运行的规律,这个基本规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认识这个“道”的过程需要有自由意志,人在循道而行的努力中要用自由意志,要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能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人不能背离“道”去滥用自由意志。是否正确用好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标准就是“循道而行”,即人的行为要符合道的运行规律。

—摘自邵龙宝《中西自由意志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和中国古代关于自由意志思想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自由意志思想的异同。

(3)谈谈自由意志思想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这说明二战后

A. 强权政治操纵了世界局势

B. 两极格局下地区冲突不断

C. 联合国受制于美苏等大国

D. 联合国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