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概括晚清时期中外生丝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1)经营方式: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 消费情况:丝织品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 (2)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影响: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 (3)状况:外商大量收购生丝,出口增加;生丝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评价: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等信息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结合所学可以从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等方面作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的图示可以看出其状况是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增加;生丝生产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第二小问,生丝大量出口说明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查看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A. 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 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 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查看答案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查看答案

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