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应适度分权

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B 【解析】 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查看答案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有利于权力制衡

C. 削弱了宰相职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

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

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

 

查看答案

(题文)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A. 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

B. 商品经济的活跃

C. 科举制度的盛行

D. 文学艺术的昌盛

 

查看答案

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

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

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

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