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1)特点: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一中“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和“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信息归纳。 (2)由材料“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以及联系所学,从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标准时间演变的部分历程统计表

 

 

标准时间发布者

标准时间使用范围

19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

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

为通商口岸的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标准时间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度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连续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城。

1918年始

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

以北京时定为标准时,全国使用

1929年始

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以南京时定为标准时,全国使用

 

 

中国近代标准时间的不断演变,从中折射出诸多的历史发展变迁,请你结合表格内容,从中选取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第134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第544条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1101条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第1384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A. 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

 

查看答案

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

B. 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

C. 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查看答案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 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 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