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

(题文)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A. 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 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D. 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A 【解析】 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排除C;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 丞相制度被废除

C. 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明太祖

D. 明成祖

 

查看答案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精干高效

D. 保密性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也由此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举额分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观点一个是从陕州夏县入仕朝中的大臣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一个是从江西庐陵应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凭才取人说。

明朝前期,南方士人在科场中仍占压倒优势。为改变进士的地区分布过于不均衡的状况,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来越细。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各地士人不再计较南与北大区城的配额问题,改为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中试数额问题,巳很少南北地域之争的观念了。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结合材料及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取士中的地域之争”选取一个角度,提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