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

(题文)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明太祖

D. 明成祖

 

C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划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即材料中的状况被彻底改变。故答案为C项。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存在皇权和相权的划分,排除A、B项;明成祖时期也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划分,但不是最早结束材料中的“这一状况”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精干高效

D. 保密性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也由此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举额分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观点一个是从陕州夏县入仕朝中的大臣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一个是从江西庐陵应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凭才取人说。

明朝前期,南方士人在科场中仍占压倒优势。为改变进士的地区分布过于不均衡的状况,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来越细。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各地士人不再计较南与北大区城的配额问题,改为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中试数额问题,巳很少南北地域之争的观念了。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结合材料及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取士中的地域之争”选取一个角度,提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4年7月14日,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向莫洛托夫递交了一份关于苏美关系的报告。这份报告对战后苏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对战后苏美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葛罗米柯认为,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苏联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向美国购买设备来恢复经济,而战后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美国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从苏联进口一些原料。苏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将会为两国在战后的合作关系提供牢固的基础。葛罗米柯还认为,战后,苏联能够从美国获取大量贷款。……为了从美国获取大量的经济贷款,1945年l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提出向苏联提供贷款的要求,货贷款总金额为6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器制造产品和工业设备。

材料二为了建立健全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财政部在制定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时候,考虑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并建议国会批准拔给苏联数十亿美元的重建资金。他们把对外经济援助看做是战后实现美国政治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材料三国驻苏联代办凯南于1945年夏提交给国会的备忘录中指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没有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理由。凯南担心苏联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来加速自己军事工业的发展,对美国构成成胁,“就像德国和日本一样”。凯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议员和军方的支持。……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决定:“美国的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美国的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

—以上材料均摘自崔海智《战后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比,材料三所示的美国对美苏关系的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也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查看答案

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国家不断遭到恐怖袭击;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

A. 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B. 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C. 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