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互相倾轧”,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排除;B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项不符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排除。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

A. 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 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D. 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查看答案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

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

A. 周王    B. 诸侯王

C. 卿大夫    D.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