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

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 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    B. 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 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C 【解析】根据时间判断,17~19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此时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手工业工场兴起,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即是早期的资本家,和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模式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的本质——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ABD均符合历史史实。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性质不同,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的“市”与唐代的“市”的区别在于(   )

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出现出了“市”    ②设立了“草市尉”  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④邸店、车坊、会馆兴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对袁世凯采取的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遏制战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指贯穿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争霸全球的国家安全战略。此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即美国是世界领袖,负有“领导责任”。凯南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称为“遏制之父”。他的思想对美国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因此,不能采取直接对抗的战争形式来消除苏联的威胁。遏制战略既是美国针对苏联及其阵营的战略,也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正是由于后一种本质特征的存在,可以说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和已经完全放弃了遏制战略的思维。

——摘编自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制定遏制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战略对东亚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 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 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 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