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两者都

A. 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 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 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 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王阳明,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可知,二人均主张“德性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政治生活”,材料内容无从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查看答案

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 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B. 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C.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 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查看答案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