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材料二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材料三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1)特点: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反对私有制经济的存在 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经济的存在 (3)斯大林 经济:建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政治:领导苏联打败了法西斯,成为世界强国,领导了社会主义阵营 戈尔巴乔夫: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效果不佳,导致经济滑坡。 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的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苏联成立初期,经济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形式危险,需要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从这点讲,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是合理的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并依据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再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角度说明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2)本题据材料二“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化、二战胜利、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等方面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再从经济政治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等方面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3)本题据材料三“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角度回答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再从苏联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维护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等方面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 充分调动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

B. 完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 借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在“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B. 恢复二战后残破的国民经济

C.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 发展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查看答案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魔力”是指

A. 自由放任

B. 国家干预

C. 科技进步

D. 知识经济

 

查看答案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 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 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