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协定签订后,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协定签订后,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材料二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指出:“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要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协定”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吉田茂为什么说德、意、日要联合起来对付英法和美国?

(3)请以20世纪30年代的事例证明,德、意、日三国已挑战了英法和美国。

 

(1)1936年11月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策略表面上打起了“反共”的旗号,好像站在了英法的一边。 (2)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英法和美国主导,日、德、意三国受到束缚。随着三个法西斯国家势力的增长,它们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注定最终要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 (3)德: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次年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意: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 【解析】 本题以德日勾结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根据“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应围绕旧格局由谁主导,而法西斯国家要打破旧格局回答。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即可举例答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法美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致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有何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中东战争刚刚爆发,以色列总理立即致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列班,“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以色列主张停火旨在

A. 向国际社会表明和平愿望

B. 赢得分化瓦解阿拉伯联盟的时间

C. 需要时间组织和装备军队

D. 争取更多的大国支持以色列国家

 

查看答案

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变化的事件是

A. 通过新的《中立法》

B. 对日本宣战

C. 发表《大西洋宪章》

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查看答案

《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是因为

A.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 列强各自提出“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

 

查看答案

对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评价不当的一项是

A. 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较大调整

B. 促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C.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促使德国完全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