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896年1月的《法兰克福报》上有一...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896年1月的《法兰克福报》上有一篇报道这样写到:“德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强国。它在陆上的力量使它获得无可争议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德国执行世界政策的愿望与加强德国地位是不协调的;这倒会使人们怀疑德意志帝国的和平意图,在政治舞台上造成了一种新的难以估量的局面。”这种声音没有引起威廉二世的重视。他认为,德国需要变成一个殖民帝国,这个殖民帝国需要一支海军来保护,这时候的海洋在他们眼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已经成为生死攸关的神经,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民族变成一个老气横秋的衰败民族,我们就不能允许这条神经被割断”。德国比其他殖民帝国登上舞台的时间要晚,因而开始“全速前进”。由于海洋领域的开拓,德国的入侵扩大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中东和北非。

—摘编自胡德坤、刘娟《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洋战略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廉二世避免“神经被割断”的措施及产生这种认识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和国家海洋战略的关系。

 

(1)措施:发展海军,与英国进行军备竞争,建立海军强国。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经济实力增强;英德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三国同盟的形成。 (2)关系:国家发展需要积极的海洋战略的支撑;海洋战略应以和平发展为目的,同时要立足国情;两者应协调发展。 【解析】 (1)措施:从“这个殖民帝国需要一支海军来保护”得出发展海军,与英国进行军备竞争,建立海军强国。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殖民扩张的背景下矛盾的产生等。 (2)从材料中威廉二世对海军的重视可以看出国家发展需要积极的海洋战略的支撑,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殖民地,是一种不和平的态度来开展,而我们要以和平发展为目的,同时要立足国情;两者应协调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荚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全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查看答案

贝多芬崇拜拿破仑为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把《英雄》交响曲的题词改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由此可知贝多芬

A. 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

B. 对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描绘

C. 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意识

D. 对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揭露

 

查看答案

有人说:“如果说15~16世纪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才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被驱逐出去。”这种观点主要基于

A.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B. 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C. 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