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国民党直接...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就解散了国民党,所以1915年爆发的护国运动,1917年爆发的护法运动都不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故A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A。B、C两项正确表述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性质和目的,故B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从“最终”来看还是失败了,故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 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B. 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 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查看答案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他的

A. 民本思想

B. 民族主义思想

C. 民权主义思想

D. 民生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就伯利克里时代来说,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约四万人,其中有二万三千人从军常驻国外,还有一些人派驻盟国境内任监察官。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公民,老弱病残者不少,加之乡下农民和城镇手工业者难以与会(公民大会)。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自由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材料三 《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雅典在公民权的法律规定方面有何缺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享有和行使公民权两方面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内容。说明这种机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