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0.1%;18世纪,这...

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0.1%;18世纪,这一增长率提高到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出现这一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西欧疯狂的殖民扩张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到20世纪西欧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也得到提高,C正确。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B项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从属于C项,排除。西欧殖民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A. 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 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 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 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查看答案

(题文)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查看答案

民间机户明初即已存在,明中叶以后数量大增,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并促使一批丝织业市镇的形成。这说明

A. 丝织业最先出现雇佣关系    B. 民营丝织业技术发生变革

C. 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题文)(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