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

(题文)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 【解析】整体而言垦荒耕地数变化不大,说明垦荒能力并未下降,重农政策也并未改变,但此时期人口是在增加的,只能是由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间机户明初即已存在,明中叶以后数量大增,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并促使一批丝织业市镇的形成。这说明

A. 丝织业最先出现雇佣关系    B. 民营丝织业技术发生变革

C. 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题文)(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查看答案

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一变化

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

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

 

查看答案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前半期

17世纪

后半期

18世纪

前半期

18世纪

后半期

19世纪

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 “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 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