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复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十余年一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这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985年《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洋务运动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理【解析】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以及对李鸿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应当联系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思想,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等方面来回答。 (2)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与李鸿章有关的史实,从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等积极作用,和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等消极作用这两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10月9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工业区“德军包围线”的消息,毛译东对此迅速予以反应并于10月12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发表。文中说:“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在以后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被展现出来:1942年11月19日起,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侧转入全面反攻,到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歼被包围的德军;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辞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完成对德军的包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王永明《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光辉典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上述判断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坍《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影响。

 

查看答案

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B.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C. 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D.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